近日,著名生命教育专家、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及其团队来我校讲学,并与我校生命教育团队进行了广泛交流。
校党委唐闻捷副书记代表学校敦聘郑晓江为客座教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签订了关于生命教育教学、科研合作的备忘录,双方约定在生命教育师资培训、生命教育教材编写、科研课题的申报和研究、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及推广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推进高校生命教育的发展。
唐闻捷副书记代表学校为郑晓江教授颁发客座教授聘书
生命的拷问:幸福在哪里?
教师如何发现幸福?4月12日上午,郑晓江教授做客思政讲坛,为我校老师做题为《幸福从“心”开始——关于教师工作、事业与人生的思考》的报告。
“人生包括生命与生活,生命是‘流’,是人生的存在面;生活是‘点’,是人生的感悟面”,郑晓江指出,我们应首先从“心”去认识幸福,从“生活之点”的快乐所求提升为“生命之流”的幸福所求。教师要把一般的教学工作提升到生命教育的高度,既要成为“经师”,更要成为“人师”。教师要发现和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解决好欲望与现实所获的关系,以及“一无所有”的焦灼感。
郑晓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引领学生的生命发展,使学生不仅知识有成长,能够“成才”,更在生命上得以“成人”,获得人生的幸福与成功。这样,教师也就获得了教书育人的幸福感,在生命层面获得了幸福长久。
生命的沉思:人生价值与意义在哪里?
4月12日晚上,郑晓江教授做客瓯越大讲堂第四十一讲,做题为《大学生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讲座。
郑晓江说,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点在于,其总在追寻活着的意义与价值,并努力实践之。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让所有的人,尤其是让青少年从生命的二维性了解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生命,“生命”虽然是“我”的,却也不完全是“我”的,珍爱生命是对父母的孝。
郑晓江认为,人不仅有实体生命还有人文生命,认识到生命不仅存在现在,也存在于未来,因此大学生要好好把握生活,珍惜生命,创造价值,“立德、立功、立言”,让精神生命永存。
讲座后,郑晓江还就同学们提出的生命困顿一一作了解答。同学纷纷表示,这堂生命教育课上得太及时了,解开了心中很多的疑惑。
生命的绽放:和谐共生在哪里?
4月12日下午、4月13日上午,江西师范大学生命教育团队和温州医学院生命教育团队分别就团队精神、认识自我、感恩、快乐生活等方面开展了生命教育教学交流。50多位在温高校专兼职心理教师及生命教育课程教师参与观摩。
江西师范大学的马九福博士以“大爱,让生命美丽—学会感恩”为主题,通过提问同学们是否记住自己的生日和父母的生日以及是否曾经为父母庆祝过生日等切入感恩的话题,告诉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培养感恩的意识和能力。来自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赵丹妮博士上了一堂《有志一同——关于团队精神》的生命教育课,我校生命教育团队刘葵、潘娌妮老师奉上了同样精彩的《认识你自己——关于认识自我》和《悦己 乐活 打开心灵的天窗——关于热爱生命,宣泄放松》的生命教育课。
听完四堂各具特色、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课后,师生们感受颇多,“以前这些感恩都只放在心里,只是知道而已。今天上了老师的课,让我懂得应该说出来。”郑晓江教授在最后总结中指出,生命教育与我们老师已熟知的知识性教学在方法上有着本质的不同,生命教育主要是从当前学生的生命困顿出发,找出学生在生活、生命、人生上遭遇了何种问题,根据问题来设计课程,坚持分析问题入情入理、一针见血;解决问题合情合理,引发共鸣,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要知行合一。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细心体会,并把知识性教学和生命性教学很好地融合起来。
生命教育最早源于1964年,到80年代,生命教育逐渐受到重视。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学会生存生活”、“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生命教育的提出,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校自2009年开始开展生命教育,期间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大力加强生命教育师资培训,建立了生命教育图书室,开设了生命教育选修课,并在日常团学活动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1年获得了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活动组委会颁发的生命彩虹奖章优秀组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