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陈弟,是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阳光透过医林里的栾树斜射在身上,暖暖的,我们就坐在周健博士雕像旁的休闲凳上,聊着关于科研的故事。
陈弟个头不高,脸上的痘痘比去年夏天少了很多,整个人也精神了不少。话题从刚刚获得2015年国家奖学金特别评审奖说起,聊到现场是如何发挥的,比赛准备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一步步把科研做起来……
聊着聊着,记者发现,连续四年获一等奖学金,三次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国家奖学金、校“十佳大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7.0,我校首位参与国际顶级研究所科研工作的本科生,浙江省“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所有这些荣誉似乎都与他无关。他很朴实,也很简单。他说为了当一个好医生,所以爱上了科研,而且爱得蛮深。
“医者仁心”让他踏上科研之路
因为姐姐、姐夫和几位亲戚都是医务工作者,小时候的陈弟经常听到医院里发生的种种生离死别的诉说。每每听到这些,他总会天真地问:“现在的医学不是很厉害了吗?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病人治不好?”他记不清楚,也听不懂他们的回答,但却清晰地记得,这是他从小最好奇的事情之一。
“直到进入温医大,我通过专业学习和在医院的实习才认识到,人类对很多疾病依旧束手无策。”2011年,陈弟考入我校,进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习。学临床医学,就要做一名好医生,而要成为好医生,就必须研究医学前沿问题,去挽救更多的生命,陈弟在心里暗暗给自己定了目标。
2012年下半年,本科生跟着专业教师做科研的风气日渐盛行。当时还是大二的陈弟,怀着对科研的好奇心蠢蠢欲动。他废寝忘食写了一份在现在看来“乱七八糟的标书”,然后开始了毛遂自荐。从校本部生理生化教研室到机能实验室,再到附一医的医生办公室,他极力推荐自己,但却被一一回绝了。正当他垂头丧气之时,一位同学拉了他一把,将他招进自己的团队。跟的指导老师则是自己后来的专业课《寄生虫》任课教师谭峰。“谭老师研究弓形虫,可弓形虫是什么,我开始时一点概念都没有。”通过学习,陈弟发现,弓形虫原来是寄生虫的一种,全球约有1/3的人群属于弓形虫的隐性感染人群,当感染者免疫力低下时便会出现脑炎、肝炎、肾炎等全身性炎症疾病,特别是孕妇在孕期首次感染可能导致流产、畸形儿等严重后果,而现存的治疗药物都存在副作用大和根治率低的不足。陈弟回忆说,对弓形虫的认识算是入了科研的门儿。
真喜欢,被叫疯子也无所谓
从查阅文献到确定研究方向,从学习实验原理到掌握仪器操作,再到做实验、撰写报告和文章,陈弟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由于实验室器材紧缺,为了与研究生错开实验时间,他总是在早上六七点就赶到实验室,做完一些基本的步骤后再赶去上课。“清晨、中午、晚上,周末、寒暑假……只要是不上课的时间,他总会出现在实验室。”对于弟子的勤奋,谭峰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因为自认为比较笨,陈弟特别勤快。很多实验设备和试剂盒是国外进口的,操作手册是英文的,于是他就一条条翻译,然后做成手册,供团队成员共享。由于工作很踏实,团队的实验记录很多时候也由他包办。凭着自己的努力,陈弟逐渐得到了队友们的认可,进而成长为团队的负责人。
2013年暑假,陈弟完全将自己“浸泡”在实验室。为了开展弓形虫相关研究,他每天早上7点多出发,一直干到夜里11点多才回宿舍,回来后继续整理实验数据等资料,经常忙到凌晨一两点才睡觉。为了节约时间,他将每天的午餐和晚餐都固定为一家店的外卖;为了不错过实验的最佳时机,他经常将送到的外卖搁在一边,等实验完成后再吃。严重的睡眠不足,加上饮食的不规律,陈弟的身体渐渐出现了状况。新学期开始后,他出现了失眠和内分泌失调,整个脸上都长满了痘痘,严重到普通药物已经无法治疗,不得不靠吃激素来缓解了。室友们觉得他这样太不值,有时甚至叫他疯子,而陈弟却对此淡然一笑。“一开始确实非常的苦,因为实验一直都在失败,也想过放弃,但是当通过分析和查阅文献,改变实验思路使得实验成功的时候,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又让我着迷。”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海外交流打开一片新天地
2014年7月9日,对于陈弟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他顺利通过了澳大利亚皇家科学院院士Mr. Brown的面试,成为学校被选派前往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IMB研究所开展科研交流的唯一一名本科生。当他发现身边的交流生都是其他名牌高校的高材生时,他又悄悄地给自己加了担子。
没两天时间,他就进入了导师法国人YannGambin带领的“体外蛋白相互作用”课题组。在迅速适应导师不太标准的英语发音后,陈弟开始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课题的研究上。从全新的单分子监测技术和理论,到无细胞蛋白表达系统的建立,再到Alpha筛选技术,实验室很多全球独创的理念和方法让他近乎痴迷。“感觉自己每一天都充满能量,每一天都在掌握新的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特别充实。”他不停努力着,并成功完成了导师分配的子课题。他敏锐的科研思维、扎实的工作作风博得了教授们的赞许,导师YannGambin甚至多次表示希望他能在本科毕业后再回昆士兰大学读自己的研究生。
在闲暇的时间里,陈弟开始思考自己国内课题的研究瓶颈,他惊喜地发现,这里的新技术可以很好地弥补原先的漏洞。于是,他大胆地向导师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计划。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他的计划受到了导师的认可。于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开启了自己奔跑路上的加速阶段。
继续奋斗,让梦想照进现实
两个月的澳洲交流结束后,回到学校的陈弟马不停蹄地继续着自己的课题研究。他一直与澳洲实验室保持联系,借助对方实验室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方法得出需要的数据,然后转化为进一步研究的支撑。实验课题令人欣喜地取得了期待已久的突破。
2015年1月,他成功地在国际上首次系统地分析了弓形虫线粒体琥珀酰化修饰的蛋白组学谱,并将成果以SCI论文形式发表在《国际蛋白组学》杂志上,文章不久便被国际知名学术会议美国质谱年会收录出版。而单篇论文5.001的影响因子也创造了我校本科生第一作者发表文章的新高。随后他又陆续在国外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以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7.0。6月份,以他为核心的团队带着项目《刚地弓形虫TgAtg8-TgAtg3分子互作在小分子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斩获了浙江省“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并晋级全国总决赛。11月份,他还将代表学校前往香港参加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峰会。
在学科竞赛和学术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他的学习生涯也将开启一段新的旅程。经过学校推免,他顺利通过了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硕士研究生笔试和面试,目前正等待公示期结束。选择新的方向,就意味着原先的很多成果将无法继续使用。他笑着说:“本科阶段的研究,我更看重的是科研思维,一旦训练好了,都是相通的。”他建议想要做科研的同学能重视这一点,打好基础再上路。正如导师谭峰叮嘱他的,选择了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就要能耐得住寂寞。
采访临近结束时,陈弟还透露了近期的一些打算。他想带领自己新申请的学校首批重点培育创新团队,在弓形虫病小分子药物研发方面开展研究,争取利用最后不到一年的医大时光继续着未知领域的探索,也为这支团队培养更多的新生力量。对于将来是想做医生还是科研人员,陈弟表示,这并不矛盾,“医生不仅是医者,也是科学家。”他希望将来会走上临床医生的岗位,帮助病人战胜病魔,遇到难题,他还会继续开展研究,因为科研是他的兴趣,医生才是他心灵的归宿。